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早前訪港,為本來悶熱的天氣帶來陣陣焚風,動用了全港十分之一的警力,確保所到之處的異議都被消滅,使他安心派其大禮。李克強訪港前,早已放風說要為香港帶來三十多個經濟、金融及民生項目,最後所有措施的終極目標,卻是要爭取在國家第十二個五年計劃末期,基本實現內地對香港服務貿易自由化。然而,禮多人不怪,最怕把包裝紙拆開之後,發現那原來是個潘朵拉的盒子。
資本主義靠剝削和競爭性積累來維持整個制度的運作,從歷史發展看來是條不歸路。透過無止境的生產剩餘價值,資本家才可以一直累積資本和維持生產,但當資本過剩,就要不斷尋找新的市場,為資本尋找新的出路,以避免經濟危機。貿易自由化就是為了這一點而出現的措施,資本流動的阻礙被打破,才可以疏解無處容身的資本。在過去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被視為有投資潛力的國家吸引大批外來資本之後,導致過度投資和生產力過剩,而金融市場易受非理性因素波動,一有風吹草動,外來資金就有機會如泡沫般消散。當與金融市場掛勾的東西愈來愈多,從民生事業、運輸工程,到公共服務、甚至糧食,都變成一個個可以在金融市場中被任意炒賣的上市編號,經濟向金融業一面倒傾斜的後果不堪設想。
推動貿易自由化這番充滿經濟右派色彩的修辭出自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之口早已不是新鮮事,從中國加入世貿、到與香港訂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就已象徵中國與香港及世界各地之間資本流動的渠道已一步步全面開通。詳看李克強公佈之措施,讓香港與全國貿易投資以人民幣結算、繼續支持內地企業來港上市、向香港開放內地專業服務、金融、旅遊和各項民生建設的市場等等,無不為中港之間的資金開路,各方面的投資機會更多,成本更低。
這些所謂大禮,說穿了就是這麼一種鼓吹貿易金融自由化,以解決所謂不景氣問題的手段,期望透過擴大市場,帶動經濟,但市民又是否真的能夠受惠於這種效應?增加資本家賺錢的機會,與解決財富分配不均、貧富懸殊等纏繞市民日深的問題毫無關係:全面開放投資途徑、製造五花八門的金融衍生產品(如六大禮中提到的RQFII、ETF),將經濟發展建築於金融市場愈滾愈大的泡沫;容許內地資金來港瘋狂投資房地產,把樓價一再推高,使小市民無所安居;盲目建設高速運輸網絡,摧毀無數人的家園;容許糧食作為被炒賣的物品,確保供應卻不穩定價格;想盡辦法把各種公共服務化為商家的生財工具,卻令大眾別無選擇。貿易自由化作為這些民生問題的元兇,被定調為「十二五」的目標,甚至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實在太諷刺。
全面開放市場、依賴大商家將經濟成果施捨出去的新自由主義神話早已在許多國家的例子中破滅。拉美國家作為上世紀歐美經濟體系主要的資本回收場,早已受夠了這發展幻象的苦頭,重新引入市場管制,可是開動了發展火車頭的中國卻偏偏要走歷史的回頭路,現在尚且有國家政策強勢抹走所有不穩定因素,但這又維持多久?而香港作為自由化過程的棋子之一,硬食了國家的所謂厚禮,又有何值得慶賀?
原刊於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