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2月 24, 2008

平安夜,寫文夜

當然要貼這個:


還有無數個自拍cover version,真是十六年來累積的成果呢。

星期五, 12月 19, 2008

婚禮的無聊位

「來到三十歲,最討厭莫過於參加婚禮。參加婚禮比參加喪禮難受得多:要做禮金、要衣著光鮮、要介紹自己交代近況、要拍數碼照、要看愛情宣傳短片,也要避開某些話題,更要看起來非常由衷祝賀一對……新人,又要和不太認識的人同檯食飯喝酒、吸菸又要孤伶伶走開一旁。」——李智良,〈三十而立〉,《房間》

昨日麥氏伉儷大婚之喜,雖然破費但也高興。多得一堆請食生日飯的朋友,連日來節省不少,禮金付得也心甘情願。親友太多,只能在其他群體的大合照中貢獻一顆頭,感覺上比較輕鬆。奇異的只是袋裡偏偏放著《房間》,在喝汽水飽等上菜的漫長時光,腦海裡偏偏浮現出以上這一段。千萬不要承省略號貴言才好。

星期四, 12月 18, 2008

有關或無關〈也是老師〉

久違了的董伯兆銘,勾起對教育事業的點點聯想。話說我這兩天剛開始行年廿四,不免為未來有點間歇性的擔心,所以勤上求職網站,不論是應該做到,還是應該下世先做到的工都應徵了一些。同事好言相勸,要賺快錢的話,真的是補習最和味,不過我說,過去三年在樂器班已把我對小孩的耐性消耗得八八九九,要再儲蓄好一陣子。這種理由半真半假,還有部份是因為對於補習這件事欠缺自信什麼的。

想來在這去的公開考試中,考試策略是我最感不屑的環節。可能是因為沒有參加過精讀補習班,從學校老師口中得知的乏善可陳的策略,多數圍繞「如何做卷做快D」的層次,不過在大部份應考的科目中,快手亂寫一堆東西也不會令人高分一點。老老實實,識做咪會快囉,唔識做要諗咪慢囉。識字咪睇得明題目囉,唔小心咪會睇漏字眼囉。追蹤到出題路數,一句「考試局其實好奸的」又將之打沉。在某些特定的科目,如中文或英文,一直都不太明白為何要補習。英文尚且可以理解,但觀乎同學帶回來的筆記,不就是幾本精讀混在一起嗎?如果是寫作,只憑幾頁紙如何可以將一個文盲變得文采風流?

初初看到這個「論說文寫作十八式」,其實只有失笑的份兒——不是覺得這件事情本質上無聊,而是覺得起此名的人還以為「降龍十八掌」之類的句式很潮。不過名稱這種東西,也不是太重要,可以將十幾年論說文教育變成一些可以背誦的公式,然後提出一些類似教育哲學的思考,才是董伯兆銘的賣點。我等不入流的,只能讓學生背誦生字吧(笑)。

星期一, 12月 15, 2008

本命年

「哦 時序已到了二零二幾年
我跟所有人還是不一樣
親愛的母親他不要我離開家
那時候是我第二個本命年」  ——陳昇,〈本命年〉

廿四願望:離開這個不是人住的城市。

星期六, 12月 13, 2008

慘勝

「看著人們在店裡拿著把玩這個電話、湊近鼻子嗅著那香水樣本、在鏡前捏著試拼上身的那件『尋日先新返既』薄衫,又給同伴指著那個那個,單是比較已成趣味,就怨恨自己不會、不能夠,樂此不疲。那不是什麼『曲高和寡』,倒是自慚形穢、繼而含恨,在林林總總以普羅公約數為對象的設計物及其『另類別注』之中,我是頹然被鬥敗了似的在店與人中間穿梭迴避,未敢停步未敢流連。只是,在商場與車站與更多的商場連成的網絡裡,人應該有他們的微小的快樂。」——李智良,〈掏空〉,《房間》,2008。

店走完一家又一家,商場去了一個又一個。一列的店,購物好像不用錢的人潮,走慢一點也被撞到。過份殷勤的店員,不買離場之前也不禁要半躬鞠說句抱歉。也不是沒有看到中意的,在中產超市中看中了一瓶酒,也不是不能負擔的天價,拿上手感受玻璃酒瓶的低溫,又慢慢地把它放回原位。

這個城市除了隨便走出去都會被車車扁的馬路,和胡亂挑一幢跳下去都會死的高樓大廈之外,似乎就只剩下這些了。行山徑、單車徑、陽光與海灘,都成了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好像已經很多遍了。每次交文之前,都是蠢蠢欲動的,說要在交了之後做些甲乙丙丁,最後卻意興闌珊地做。上次說要去廣州,過夜那種,結果在深圳走了幾小時就滾回來。今次要買一對靴子,在宣傳品上看到的斷了碼,再逛了十多間,卻完全是抱著「逛了就算」的心情。是想像中的輕鬆,和給自己的獎勵,出現在想像之中就夠了嗎?

以前可能會很安樂地想,我只適合穿converse,但現在像失去了基本的消費力又是另一種可怕。為什麼穿破了米色還是要買黑色?買完黑色又是白色,再之前不是已經穿過米色了嗎?

無數次經歷低潮的時候,都想告訴自己,買點什麼吧,吃點什麼吧。庸俗的講法是,有頭髮誰要做瘌痢。誰都知道跑步可以放鬆,聽音樂可以催眠,最後殘酷的現實還是大啖一口魚柳包、喝一口清酒就可鬆弛筋骨。逛街的經驗竟令我在滿街christmas sale的時候慘勝購物慾望,所謂力抗消費主義,真是不合時的小勝利。

怎樣才算原聲大碟?

《海角七號》電影原聲帶
國、英語/豐華唱片/2008年10月

在銀根短缺的狀況下,最新的職銜是某政府部門的學生助理。明明已不再是十八廿二,在同一部門裡遇到全職賣命的同屆同學,少不免有點尷尬,也不知如何解釋,當然實際上其實也不大需要解釋。也不是抱持「我們此等受過高等教育的所謂社會棟樑,影印打雜送文件有失身份」的精英論調,只是在花花世界裡逗留過,驟然回到單調死板低技術的工作環境,一不小心流露出一點點不屑,又碰巧被老細看到,那就幾乎要完蛋了。一位在學期間以sophisticated見稱,現正擔任EO的同學透露,他的日常工作雖未談得上手板眼見功夫,但只有一個「蠢」字可言,與一般理解的官僚特性同出一轍,哪怕他還得為了這些日日加班。

《海角七號》令人最難忘的一幕,是機車行技工水蛙(小應飾)與長期暗戀的老闆娘一家人共赴喜宴。長期身穿低胸緊身上衣的老闆娘不是寡婦,愛喝酒的丈夫和三胞胎兒子每天在附近晃來晃去。在戶外舉行的喜宴中,有比堅尼美女表演助慶、卡拉OK娛樂,老闆娘的丈夫喝醉了酒,在台上吵鬧,令本來與水蛙言談甚歡的老闆娘把他撇下,出去照料丈夫。

水蛙深受打擊,找明珠(林曉培飾)劈酒。明珠問,暗戀已婚的老闆娘哪會有什麼好結果,水蛙回答:「你有看過青蛙交配嗎?兩、三隻公青蛙抱著一隻母青蛙,有看過他們吵架嗎?沒有!」多元關係不是人人受得起,更難想像的是,說出這麼前衛及令人拍案叫絕的一句話的人,當時正身穿鮮紅色的西裝,打著鮮黃色的領帶,好聽的說法是鮮豔,難聽的就是「俗氣」。可惜他的脫俗掩也掩不住,幾乎拯救了電影。

類似的禾桿冚珍珠,其實還有明珠和馬拉桑(馬念先飾)。前者十年前以一曲〈煩〉打響名堂,片末以一口流利日語,提醒大家成就她穩紮唱功的日本走唱歲月;後者領軍的「糯米糰」是八年前Roadshow開播的先頭部隊,被馬念先稱為文藝青年至愛的〈巴黎草莓〉在半小時的車程中聽足兩三次。

不過說到底,要聰明人扮蠢鈍,有錢人扮草根,潮人扮老土,有時真的有點困難,飾演水蛙的小應在現實中也許會感同身受。老闆娘的丈夫發酒瘋時在台上唱的〈轉吧!七彩霓虹燈〉,是小應所屬「夾子電動大樂隊」的成名作。花俏絢爛的電子音樂,本來是為了鄉間民眾和鋼管女郎而寫,最後成為上班族和學生的首本名曲。這對於獨立樂隊而言固然也是一種成就,但其實他的夢想要在電影裡,一場由導演安排的場面裡,才得到實現。要刻意進入那種文化身份,運用屬於那種特定階層的語言,除了投入,可能還得你情我願。除非你本身就不入流——忘了告訴大家,我在上班的頭一個月嚴重質疑自己是否永遠學不會使用影印機。

明明是碟評,為何隻字不提原聲帶?是的,沒有讓這些人大開金口,並以日籍老師的口水浸遍全碟,就是我對原聲帶最大的抗議。

延伸閱讀:

張鐵志,〈用綜藝搖滾歌唱日常荒謬的夾子小應 不只是水蛙〉
阿孝,〈豐華唱片惡搞《海角七號》電影原聲帶始末〉

(原刊於中大學生報十二月號)

星期五, 12月 12, 2008

本週人事變動

張毛赴京
易拎媽、少爺仔、熊貓王年年廿五

星期四, 12月 04, 2008

我喝過的日本奶水

十年前,草剪剛唱歌真的好難聽。

1998年看《SmapXSmap》,有一集專門播NG片段。其中一段是當時還未成為木村嫂的工藤靜香和Smap五人合唱,草剪剛被分配到副歌的第一句。我也不知道歌名是什麼,只記得他唱了十幾廿次類似「Wakara Na-iiiiii」之類的歌詞,都未有一句音準,還要毫不自覺。

現在會否太誇張了:


好像好久沒有安份地坐在電視機前追看日劇,所以《神探伽利略》播完了很失落呢。我們此等中女固然是為了看福山雅治,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堆少年時代日本奶水的提供者,不知不覺那些人已經三四張,感覺好神奇又好恐怖。廣末涼子和深田恭子已要飾演「人妻」,這些角色在無記劇集中還未輪到比她們大上十年的蔡少芬和黎姿喎!而且我明明上個月還在廟街的舊書店看到廣末的《No Make》(1998年)寫真集。香取慎吾的樣子詼諧依舊,畢竟慎吾媽媽(2000年)的形象太深入民心,不過在劇中被他殺死的蒼井空的震撼力我就無緣分享了。

唐澤壽明的那一集沒有收看,但1997年他與江角真紀子的《三天兩夜》算是我庸俗的all-time favourite(還有B'z的主題曲和玉置浩二飾演的天使)。福山雅治之前不是很認識,只是中四時會計老師竟在堂上被同學問出非常迷戀他,令半班瞌睡中人都醒了過來。不過《Squall》真的很耳熟,在哪裡聽過呢?柴崎幸在2002年好像比現在漂亮很多,同演《Go!大暴走》的窪塚洋介與陳冠希一起消失了嗎?!

星期一, 12月 01, 2008

出得黎行幾時先還

信報財經新聞
P38 | 另類.體育 | 文字力量 | By 健吾 2008-12-01

交換日記

  有些東西,真的不用太多。太多了,就會廉價。我在說,關於不同地方的深情文字。

  這是專業平面化惹的禍:當人人都懂打中文字、有相機、有電腦、可上網,那麼,人人都可以打幾句深情記事。文字太多,時間有限,最實在又順手拈來的賣點,就是異國風情。比方說,大學生到不同的國家當交換生,也可以寫下幾句深情記事,拍下幾張即興照片。如果這些年輕的「創意」,只是留在網上,任它在無邊無際的網路世界安身,網上貨架無限大,多放兩件次貨倒是沒有人發覺。但是,當香港出版社要在書展前趕標準超這超那,搶着發書,這種廉價的異國文化觀察就會由虛無縹緲的網上世界移植到實在的紙本文獻上。

  手頭上的,就是一群大學生像集體養鬼仔,每人交十多張照片和二、三千字的「交換生日記」。到日本交流的學生的一篇短文中,內容大約是看到東京街頭的男公關感懷身世,花上二十年才學會的「有頭髮邊個想做瘌痢」的道德同情心就即時跑出來報到,說「日本有很多做這樣工作的人,畢竟日本應是一個開放的城市,賣身的男孩那麼多,定當是經濟不好了」云云。

  如果經濟不好,又如何引出買家賣家情投意合?先不說男公關是不是一定出賣皮肉性器官,但為何賣身的人,一定是「沒有其他工作選擇所以才迫不得已拋個身出嚟做而又咩客都要接」?有很多男公關都不是賣肉體,而是販賣更難模仿的「被愛感覺」。

  了解日本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種,實地觀察是一種。但是,一個人對着家人、朋友、國家,應有很多面向的。要在短兵相接的一年半載中去認識一個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是由一億二千萬人組成的一個國家?一些男公關在新宿街頭向不認識的日本女生打招呼、搭訕,背後有幾多原因、幾多動機,在那個「觀察」中電光火石的瞬間,那些感懷,既不可信,又沒價值,何苦要浪費資源,把這種「內容」付印成四色全彩頁的書?

  蘇格蘭斯特陵大學新聞系教授史萊辛格(Philip Schlesinger)在1991年的 Media, State and Nation 中說:「國家文化並非簡單地裝着大家分享的等號的倉庫,所有人口都和它維持着相等的關係。因此,更準確的,乃是這些符號只不過是個『論爭的地方』(sites of contestation),在這裏,有關定義的競爭因而出現。」  

  交換生的作用,其實是實在的文化交流。任何寫別國風情的人,也許在競爭定義。可以肯定的是,會生活的人才會寫好看的「留學筆記」。如台灣中央戲劇學院的表演系博士、賴聲川的學生李季紋的《北京男孩。女孩。》寫的,是扎扎實實的生活日誌。沒有敏感的五感,沒有認真生活過,可以寫出什麼來?年輕時,人被瞬間感動,那就應該拍下照片,由得照片永久存在電腦硬盤中,直至電腦報銷後連同記憶自動流失。然而,文字尤其是在資源緊絀的現代社會,紙上的文字的基本功能,除了是表達感動、發洩、挑撥、裝飾外,理應仍有「陳述」的功能。

  一次,跟一些大學生面試,問他們想做什麼。十個之中,有八個說他們想「出書」,問他們想出什麼書的時候,他們就會說「想寫一些自己的感覺」、「想寫一些遊記」、「想寫一些我覺得這個世界發生的事」。這個世界有太多人以為地球繞着自己轉,在網路世界沉浸太久,不知道現實世界仍有一種寫作方法。


上文作者在友儕群中好像引用率甚高,但其實究竟他的文章好看在哪裡呢?我也不知道,因為實在讀不懂。讀不懂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真的不入流,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不過難得這篇可能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其實是我吧)所謂讀得書愈多,願意講的愈少。流行修辭中的「最真最直接的感覺」和淺薄平板真是一線之差,不過反之亦然,正好可以共勉之。

寫於功課deadline前五日。不知何時才可撕破自己的臉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