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人們在店裡拿著把玩這個電話、湊近鼻子嗅著那香水樣本、在鏡前捏著試拼上身的那件『尋日先新返既』薄衫,又給同伴指著那個那個,單是比較已成趣味,就怨恨自己不會、不能夠,樂此不疲。那不是什麼『曲高和寡』,倒是自慚形穢、繼而含恨,在林林總總以普羅公約數為對象的設計物及其『另類別注』之中,我是頹然被鬥敗了似的在店與人中間穿梭迴避,未敢停步未敢流連。只是,在商場與車站與更多的商場連成的網絡裡,人應該有他們的微小的快樂。」——李智良,〈掏空〉,《房間》,2008。
店走完一家又一家,商場去了一個又一個。一列的店,購物好像不用錢的人潮,走慢一點也被撞到。過份殷勤的店員,不買離場之前也不禁要半躬鞠說句抱歉。也不是沒有看到中意的,在中產超市中看中了一瓶酒,也不是不能負擔的天價,拿上手感受玻璃酒瓶的低溫,又慢慢地把它放回原位。
這個城市除了隨便走出去都會被車車扁的馬路,和胡亂挑一幢跳下去都會死的高樓大廈之外,似乎就只剩下這些了。行山徑、單車徑、陽光與海灘,都成了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好像已經很多遍了。每次交文之前,都是蠢蠢欲動的,說要在交了之後做些甲乙丙丁,最後卻意興闌珊地做。上次說要去廣州,過夜那種,結果在深圳走了幾小時就滾回來。今次要買一對靴子,在宣傳品上看到的斷了碼,再逛了十多間,卻完全是抱著「逛了就算」的心情。是想像中的輕鬆,和給自己的獎勵,出現在想像之中就夠了嗎?
以前可能會很安樂地想,我只適合穿converse,但現在像失去了基本的消費力又是另一種可怕。為什麼穿破了米色還是要買黑色?買完黑色又是白色,再之前不是已經穿過米色了嗎?
無數次經歷低潮的時候,都想告訴自己,買點什麼吧,吃點什麼吧。庸俗的講法是,有頭髮誰要做瘌痢。誰都知道跑步可以放鬆,聽音樂可以催眠,最後殘酷的現實還是大啖一口魚柳包、喝一口清酒就可鬆弛筋骨。逛街的經驗竟令我在滿街christmas sale的時候慘勝購物慾望,所謂力抗消費主義,真是不合時的小勝利。
店走完一家又一家,商場去了一個又一個。一列的店,購物好像不用錢的人潮,走慢一點也被撞到。過份殷勤的店員,不買離場之前也不禁要半躬鞠說句抱歉。也不是沒有看到中意的,在中產超市中看中了一瓶酒,也不是不能負擔的天價,拿上手感受玻璃酒瓶的低溫,又慢慢地把它放回原位。
這個城市除了隨便走出去都會被車車扁的馬路,和胡亂挑一幢跳下去都會死的高樓大廈之外,似乎就只剩下這些了。行山徑、單車徑、陽光與海灘,都成了另一個世界的事情。
好像已經很多遍了。每次交文之前,都是蠢蠢欲動的,說要在交了之後做些甲乙丙丁,最後卻意興闌珊地做。上次說要去廣州,過夜那種,結果在深圳走了幾小時就滾回來。今次要買一對靴子,在宣傳品上看到的斷了碼,再逛了十多間,卻完全是抱著「逛了就算」的心情。是想像中的輕鬆,和給自己的獎勵,出現在想像之中就夠了嗎?
以前可能會很安樂地想,我只適合穿converse,但現在像失去了基本的消費力又是另一種可怕。為什麼穿破了米色還是要買黑色?買完黑色又是白色,再之前不是已經穿過米色了嗎?
無數次經歷低潮的時候,都想告訴自己,買點什麼吧,吃點什麼吧。庸俗的講法是,有頭髮誰要做瘌痢。誰都知道跑步可以放鬆,聽音樂可以催眠,最後殘酷的現實還是大啖一口魚柳包、喝一口清酒就可鬆弛筋骨。逛街的經驗竟令我在滿街christmas sale的時候慘勝購物慾望,所謂力抗消費主義,真是不合時的小勝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